2025/4/4

職業橋手(一)

 ──或許你聽過職業運動員,
但你知道『職業橋手』也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嗎?

以橋牌為職業,對多數人而言或許相當陌生。在臺灣,這項運動的參與人口可能不到五千人,極為小眾。由於基礎人口數有限,賽事分級制度尚未健全,企業或個人願意出資支持的案例更是寥寥可數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我選擇踏上職業之路,期望在2022年杭州亞運奪金的鼓舞下,持續深耕這條鮮為人知的領域。本篇文章將結合自身經驗,談談「職業橋手」在國際上的現況。


2022
杭州亞運場地(現為智力大廈)吉祥物,最右邊為橋牌項目造型


一、什麼是職業橋手?

「職業運動員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,但「職業橋手」對臺灣而言仍屬新興領域。隨著橋牌接連成為2018年雅加達亞運及2022年杭州亞運的正式競賽項目,「橋牌=智力運動」的觀念逐漸普及,相應地,「職業橋手」與其他職業運動員一樣,屬於以競技專長為生的職業之一。

在國際上,職業橋手是一個發展成熟的職業,能夠藉此維生,甚至養家餬口的人不在少數。而其核心本質,即是透過橋牌的專業技能獲取報酬。然而,具體的工作模式則因各地文化與市場需求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


二、職業橋手的兩大類型

橋牌教師型:此類職業橋手的主要收入來自授課,教學對象涵蓋成人、兒童、企業團體、橋牌俱樂部,甚至國家代表隊。他們的工作內容包括技術指導、課程規劃、賽事訓練,此外,亦可能透過出版書籍或舉辦講座來推廣橋牌。在臺灣,也有少數從事專業教學的橋藝教師,主要以培育新生代為目標,為橋牌的發展默默耕耘。

比賽選手型:這類橋手通常受聘於富有的業餘橋手,擔任搭檔或隊員,參與各種比賽並收取「出場費」。機票、住宿及餐食費用根據商議內容另計。

常見的誤會之一:

職業選手的收入主要來自「比賽獎金」。
職業選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「出場費」。

印尼的MBH高獎金賽一千萬印尼盾約等於台幣兩萬元

實際上,以獎金為生幾乎不可能。各地賽事的參賽隊伍通常在 40 400 隊之間,真正能獲得可觀獎金的往往只有冠亞軍,單靠獎金維生喝西北風的風險極高。

以美國為例,根據賽事等級不同,職業選手的出場費約為每日 US$300 US$3000 不等,這筆費用才是主要「薪資」。就如同一般公司的出差,不論成果如何,仍應獲得基本薪水,而比賽獎金則更類似於業績獎勵,僅作為額外的收入。

常見的誤會之二:

只有高端比賽會聘請職業選手。(例如高手雲集的全國大賽或是高獎金賽)
 中階比賽甚至小規模賽事也有為數不少的出資者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職業選手的服務範圍並不限於高端比賽,在賽事分級制度完善的國家,即便是等級較低的比賽,也有大量業餘玩家願意聘請職業選手,甚至數量遠超頂級賽事。畢竟,能夠競逐世界冠軍的頂尖選手,不僅收費高昂,對搭檔的實力也有所要求,並非所有業餘橋手都適合與之搭配。因此,在各級比賽中,形成穩定的市場結構。

美國年度三大賽NABC賽事分級制度明確:
黑色 National(國際賽)、綠色 Regional(區域賽)、
藍色 Limited(分級賽)、紅色 Beginner(新手賽)。
分級賽及新手賽設有大師分上限,以確保橋手們都能享受比賽的樂趣


三、中國 vs. 歐美:職業橋手市場的不同生態

中國的「俱樂部簽約制」

中國主要採取俱樂部體制,類似於運動員與球隊簽約的理想模式。職業選手通常受聘於俱樂部,需參與中國三大賽,並可能需遵守練習時數、提交習題作業等額外要求。這種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年薪保障,使選手能夠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,但也可能影響個人規劃與自由度。此外,部分選手在選擇亞洲地區的小型賽事時可能受到限制,因此在職業發展上需更謹慎權衡。


歐美 & 日韓的「自由職業制」

歐美及日韓則大多採取自由職業模式,依靠個人品牌與口碑來獲得工作。他們根據比賽機會與客戶需求靈活選擇合作對象。部分職業選手會選擇長期駐留比賽機會較多、職業市場較活躍的國家,也有橋手全球走透透,哪裡有比賽就飛往哪裡。這種模式雖然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,但職業橋手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能力,以維持穩定的客戶群。




四、硬實力 vs. 軟實力:職業橋手的全面競爭力

常見的誤會之三:

成績即是一切:冠軍拿到手,顧客自然來。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顧客不會自動送上門。

在職業橋手市場中,競技水平(硬實力)固然是立足之本,但僅憑技術未必能確保穩定的職業發展。畢竟,自由市場中除了牌桌上的表現,客戶更在意整體的合作體驗。比賽成績固然重要,但若缺乏行銷與經營能力,即便技術不俗,也未必能讓潛在僱主注意到自己,更不用說獲得長期穩定的機會。

在以自由職業制為主的歐美及日韓,職業橋手的「營銷能力」尤其重要,良好的社交互動、溝通技巧與品牌經營,都是決定能否獲得長期合作的關鍵。相較於技術層面的精進,亞洲橋手對於『軟實力』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,這方面的重要性往往未被充分意識到。然而,在自由市場中,穩定的機會不僅取決於競技實力,如何讓市場看見自己、如何經營人際關係,才是能否真正立足的關鍵。


職業橋手的關鍵軟實力包括:

職業素養:守時、穩定情緒、尊重隊友與客戶,確保競賽期間的最佳狀態。

社交互動:讓客戶在場內場外都感到愉快,而不只是「一起打牌」。

文化適應:理解不同國家的橋牌環境與偏好,靈活應對文化差異。

語言能力:流暢溝通,減少隔閡,提升合作體驗。

溝通能力:清晰表達想法,理解客戶需求,確保有效交流。

合約商談:談判、定價、說服客戶買單,確保合理報酬與合作條件。

市場定位:找出自身優勢,明確目標市場,打造個人品牌。

自我行銷:積極建立人脈,主動創造機會,而非被動等待。

比賽安排:妥善規劃行程,處理撞期,安排機票、住宿與餐飲。

職業橋手不僅是競技選手,更是一門「個人事業」。與其將未來寄託於比賽成績,不如主動提升自己的軟實力,讓客戶真正「想」與你合作,而不只是「不得不」選擇你。市場競爭激烈,真正成功的職業選手,懂得讓自己成為「優先選擇」。


結語:職業橋手,一條少有人走的路

橋牌在臺灣相對小眾,儘管國際間已經有穩定的市場與發展,對許多臺灣橋手而言,職業橋手仍是陌生的領域。透過這篇文章,希望能讓大家對這份職業有更清楚的了解。

職業橋手不僅僅是技術精湛的選手,更是一份需要經營與發展的職業。臺灣橋手在硬實力上相當出色,但成功的職業生涯還需要重視市場經營與客戶關係。若能提升對軟實力的認識,或許將成為打開職業大門的關鍵。

然而,若沒有足夠的尊重與投入,尤其在價值認同與付費問題上,這個領域將面臨挑戰。國際上,職業橋手市場早已形成清楚的運作模式與價值認知,而臺灣尚需提高對專業水準與報酬的理解。只有當大家更認同這項職業的價值並給予支援,臺灣才能擁有健全的職業橋手環境。

希望未來更多人能理解並認同這份充滿挑戰與機會的工作,讓橋牌在臺灣走向更大的舞臺,也讓有志於此的年輕人能夠在這個領域中找到發展機會。

世界名將:Jacek Kalita(左二)、Michał Klukowski(左三)、
Zia Mahmood(右四)、David Gold(右三)
2024 Summer NABC 隊友:蘇皓沂(左一)、施純森(左四)、
崔兆煒(右六)、劉碧堅(右一)


感謝總編楊欣龍邀稿,本文同步刊載於中橋季刊 2025 年春季號第 62-66 頁

https://ctcba.hihost.com.tw/public/files/artsinfo/1743571102-0.pdf?


2 則留言:

  1. 以橋藝收入為生者,可稱職業橋手,則台灣五十年前已有先鋒:許潤元:其次王家騏,鍾琦榮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那個年代台灣的 sponsors 似乎比現在還要多很多,令人欣羨的同時也感到不勝唏噓呢。

    另外,希望您願意留下大名或是暱稱取代匿名,感謝~

    回覆刪除

非常感謝您的留言,請盡量不要使用匿名,我很樂意回覆您